犀牛
犀牛,《本經》中列為中品藥材。古稱兕(sì)。
李時珍說:「犀」字,篆文是象形文字。雌犀牛稱為兕,也叫沙犀。《爾雅翼》說:兕與牸(mǔ,雌獸)的讀音相近,就像羖(山羊)與牯(公牛)的關係一樣。總之,犀牛和兕是同一種動物,古人多稱兕,後人多稱犀,北方人多稱兕,南方人多稱犀,只是叫法不同而已,詳見下文。《梵書》稱犀牛為朅伽(jiā)。
《別錄》記載:犀牛產於永昌山谷及益州。永昌,即今天的滇南地區。
陶弘景說:現在犀牛產於武陵、交州、寧州等地的深山。犀牛有單角和雙角的,額頭上的角品質最好。還有一種通天犀角,角上有一條白色的紋路,直達角尖,即使在夜晚露水也不會沾濕,入藥效果極佳。有人說這是水犀角,產於水中。《漢書》記載,所謂的駭雞犀,把米放在它面前,雞都會驚嚇得不敢啄食;把它放在屋頂上,烏鴉也不敢靠近。還有一種雌犀牛,角很長,紋理像犀牛角,但不能入藥。
蘇恭說:牸(雌犀牛)的角紋理細膩,斑紋黑白分明,俗稱斑犀。藥用價值最好,但入藥不如雄犀牛的角。
陳藏器說:犀牛角並沒有水犀、陸犀之分,只是角的品質精粗不同而已。通天犀角是犀牛額頭上的角,經過千年才能長成又長又尖,角尖有白色星點貫穿到底,能發出氣息直通天際,因此具有通神、破水、駭雞等神奇功效,故稱通天犀。《抱朴子》記載:用這種犀角雕刻成魚形,銜著它下水,水就會自動分開三尺,這也是真實的。
寇宗奭說:現在南海產的犀牛角最好,黔地和蜀地的次之。犀牛像水牛,豬一樣的腦袋,大肚子,腿短,腳像象,有三蹄,黑色,舌頭上有刺,喜歡吃帶刺的植物。有單角、雙角、三角的犀牛。《爾雅》記載:兕像牛,犀牛像豬。郭璞注釋說:兕是一角的,青色,重達千斤。犀牛像水牛,有三隻角,一個在頭頂,一個在額頭,一個在鼻子。鼻子上的角是食用角(也叫奴角),比較小而且不圓潤。也有一角的犀牛。劉恂《嶺表錄異》記載:犀牛有兩個角,額頭上的角是兕犀,鼻子上的角是胡帽犀。牯犀也有兩個角,都稱為毛犀,但現在很多人認為犀牛只有一角。這幾種犀牛角都有像小米一樣的紋理,紋理粗細決定其貴賤。貴重的犀牛角有通天紋,長有這種角的犀牛,必定厭惡自己的影子,經常喝渾濁的水,不願照見自己。
最好的犀牛角上有百種圖案。也有人說犀牛角的通天紋是犀牛生病的症狀,其道理難以得知。犀牛角的紋理有倒插的,紋理在角的下半部分貫通;有正插的,紋理在上半部分貫通;有腰鼓形的,中間斷開不通。其種類繁多,所以波斯人稱象牙為「白暗」,犀牛角為「黑暗」,意思是難以辨識。犀牛角中最大的是墮羅犀,一角重達七八斤,據說是牯犀的額角。花紋多像撒豆子一樣的斑點,顏色深的可以做腰帶的扣環;斑點分散顏色淺的,可以製作器皿。
也有人說兕是雌犀牛,也像水牛,但是青色的,皮厚實可以做盔甲,這一點還不能確定。唐代醫生吳士皋說:海人捕捉犀牛,先在山路上種植許多腐朽的木頭,像豬羊走的棧道一樣。犀牛前腳直,經常靠在木頭上休息,腐朽的木頭突然斷裂,犀牛倒下很久起不來,人們就趁機殺死它。又說:犀牛每年脫角一次,必定把它埋在山中。海人偷偷地用木頭做的角代替,反覆幾次也不離開那個地方。如果直接捕捉,它會把角藏在別的地方,就找不到它了。
李珣說:通天犀角是犀牛在胎中時看見天上的東西,形狀就顯現在角上,所以叫做通天犀。只要在月光下用盆子照射犀角就能分辨出來。
《五溪記》記載:山犀牛吃竹子和樹木,小便一天到晚都排不完。夷族人用弓箭捕捉它,叫做黔犀。《異物志》記載:山東海水中有一種牛,喜歡聽絲竹樂器演奏的聲音。當地人演奏樂曲,這種牛就會出來傾聽,人們就趁機捕捉它。有鼻角和頂角兩種,鼻角的品質最好。本草書只記載山犀,沒有記載水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