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程上所谓 协和, 是指两个音相互融合,彼此之间被分辨的程度。在这个概念上,完全 协和音程,就是二者合而为一,以至于很难分辨出另一个音的存在。
完全一度,两者本是同音,自然会完整的融合在一起;
完全八度,互为分身,听起来像是一个音;
完全五度,五度音会增强起音的感觉,因此听起来也是像是以起音为主;
完全四度,为完全五度的转位,因此起音会增强四度音,听起来也是以四度音为主。
所以 完全音程,就是最" 协和"的音程 ,也就是「完全 协和音程」。
相对于完全音程, 大三度、小三度,与互为转位的 小六度、大六度,就是听起来还相合,但是已经不那么的融为一体,可以清楚的分出两者的存在,这样就叫作「不完全 协和音程」。
而 大二度、小二度与其转位的 小七度、大七度,则是明显属于听起来有点不稳定的声响,甚至有点在两个音打架的味道,因此是「不完全不 协和音程」。
而在完全音程,以及大小音程之外的 增减音程,则是被认定是最不和协的声音,所以是「完全不 协和音程」,然而,再扣除等音音程(也就是半音数一样但名称不一样的音程)之后,只有增四度/减五度属于这个分类中。
那为什么对特定的音符来说,某些音符会比其他的音符更 协和呢?
因为在自然界里,一个声音的发出,是会伴随着许多的泛音,例如一个C音的发出,是会伴随着以C音为基音的泛音们一起发出的,这些发出的声音越靠近基音,就会越容易被听见,相对的这些泛音的音符就会比较和协,而在泛音列上比较远的音符,就比较不 协和。
了解到什么是和协之后,就 不应该再有" 协和比较好听"或者是"不 协和比较难听"的观念 ,以现代人的耳朵来说,这种 协和与不 协和的界定,与其好听与否,并没有绝对关系,也无所谓禁止使用的问题,而在于作者如何表达他所想要传递的声响而已。
能够听出这种 协和上的差异性,才能进而了解音乐中,音符与音符之间的相互影响,所谓的「流动」,所谓的「引力」,然后才能慢慢的体会到为什么学乐理并不是在学习和弦规则或音阶结构而已。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