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有的是外来语
潮汕有的地区叫马铃薯为 “干筒”。马铃薯原产南美,17世纪初由荷兰人带到台湾,清康熙年间引入大陆。潮汕有的地区称其为荷兰薯,但在潮阳、惠来一带民间俗称为“干筒”,这是潮汕方言中特有的外来词。根据刘尧咨的《说潮州话》:“干筒”源于马来话“Kengtang”,旅居马来亚的潮汕华侨把这个叫法带回了故乡。因此马铃薯叫“干筒”就流传至今,在潮汕民间马铃薯是粮菜两用的,广受欢迎。
三、有的是因型起名
在潮汕地区将马蹄(荸荠)称之为钱葱,原因是其叶子跟葱很相似,从正上方向下看,马蹄就像个圆的铜钱,所以有“钱葱”一说。钱葱除了生吃和煮糖水,还用来冬季打火锅和煮排骨钱葱玉米汤。潮州人在做炸虾枣和炸肉卷时,也都掺入剁碎的钱葱,使虾枣和肉卷爽脆甘香,味道更佳。
潮汕人还将萝卜叫“菜头”,他们习惯于将植物长在土里或接近土地的那一部分称为“头”,我们吃的萝卜是长在地下的根,自然就称为“菜头”。
四、有的是谐音
潮汕各地的语音都不一样,有轻有重,有硬有软,同一种东西由于语音的不同,叫法就有些许差异。芥兰在潮阳就叫“甲篮”。芥兰原产于广东等地。由于茎粗壮直立、细胞组织紧密、含水分少、表皮又有一层蜡质,所以嚼起来爽而不硬、脆而不韧。维生素C含量非常高,并含有丰富的硫代葡萄糖苷,经常食用还有降低胆固醇、软化血管、预防心脏病的功能。潮汕有的地区就有这样的说法“好鱼马鲛枪,好菜芥兰梗”,马鲛鱼我倒没觉得特别好吃,但芥蓝菜绝对是好吃,特别是带着花蕾的芥蓝梗,爽脆清香,若用大地鱼干炸过后炒,大地鱼特有的香味与芥蓝菜的清香完美结合,吃后回味无穷。每次到潮州餐厅必点此菜。
五、有的不知所以
潮汕地区的潮阳一带称荷兰豆为“复目豆”。荷兰豆源自地中海和中亚一带,后传入中国。但潮阳人为什么称荷兰豆为“复目豆”,很难考证。据猜测,可能与元朝称外国人为“色目人”有关。“色目人”意即“色目相异,异样相貌之”人,是元朝时对中亚、西亚、欧洲民族的统称。从“色目人”地域传入的豆类称为“复目豆”也就不出奇了。
潮汕人自古就喜欢蔬菜。每年正月初七,潮汕人有吃“七样羹”的风俗,就是将七样蔬菜一起煮着吃。这一天乡间田头,到处可见成群结队的妇女儿童,在采摘蔬菜,准备回家煮“七样羹”。而且在这一天采摘别人的蔬菜,不算偷。吃“七样羹”从何时开始,据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样菜为羹”。可见这种习俗是从中原传到潮汕的,而今历经千多年,中原这种习俗早已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湮没了,惟独潮汕地区仍固守着这久远的文明。用今人观念看,吃“七样羹”其实就是举办“蔬菜节”,从热热闹闹的采摘,到无私的馈赠,再到多种蔬菜一起煮,就像过节一样,蕴含着潮汕先民对春天、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感恩。
来源:全球潮剧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